A股昨日大幅放量至9000亿,外资大幅净买入150亿+,看这走法,正中优配估计,应该是内资机构也跟着加仓了。
我们聊过很多次,以上证50上涨及人民币汇率上涨,本质上都是看好中国23年的经济复苏,这点我已经反复强调不下50次了。复苏是所有人的共识,但复苏过程中的波折与经济好转的斜率大概率是未来一年交易的核心,谁能提前GET到“预期差”,谁就能创造“超额收益”。31省市已均公布2023年GDP目标,最低为天津4%左右,最高为海南9.5%左右,多为5%、5.5%或6%,过与往全国目一标致或较近接的上海为5.5%以上。结合历史经验,今年全国经济增速大概率定在5.5%以上。
口罩三年,由于我们初期控制得较好,国内经济较海外领先一步企稳,像光伏,新能车,CXO,消费电子均吃到了不少红利订单,这段时间,我们是名符其实的“世界工厂”。外需(制造业订单)获得资产及负债的双击,形成了20-22年的制造业牛市,也是属于赛道的牛市。但随着美联储不断加息,美国消费信心指数的回落,23年大概率还是“外需”下降的一年,不能期待出口数据能有多好。
既然外需靠不住,宝就要押在“内需”这边了。去年年底的经济工作会议确定了宏观风格——2023年中国经济将要转向内需驱动,工作重心落实在稳地产及促消费。历史经验上看,现在很像2017年的情况,为了应对16年的经济下滑,中国搞了两年的棚改货币化,地产驱动经济,对应的,上证50指数大涨。
汇率几乎也走得一毛一样,人民币汇率先是大幅贬值,之后再大幅升值,贬值都是因为X因素导致经济下滑,升值都是因为中国经济回暖驱动外资流入。因此,1月份这波上涨,本质上靠的还是大消费和大金融,这些都是我们提前布局好的,后面只需要考虑如何做大利润垫。
那我们改如何布局呢?我们分两块去考虑,一块是大消费,一块是大金融。
1、春运这几天的数据已经出来了,大概能达到2019年的70-80%,但是分化很严重。高铁和航空这种相对票价比较贵的交通方式恢复的比较好,公路和水路这种相对更便宜的恢复的更慢。
2、海通证券周末写了一个报告,大概的意思是,目前中国的超额储蓄主要集中在地产及金融资产,口罩三年实际积累储蓄不到7000亿。高收入人群超额储蓄贡献多,低收入在消耗储蓄。
3、半夏李蓓:消费股后续很可能面临不及预期的现实和股价停滞与调整。中国财政刺激主要体现在基建上,非直接增加居民收入。
这三点充分说明了,当前消费品种,高端消费优于低端消费,且口罩带来的低收入人群储蓄减少问题,可能会影响到未来1-2个季度的消费业绩。因此,消费仓位上,我们优先考虑高端消费品,在这波行情中适度减仓做利润,等22Q4业绩出来,看看坑能挖多少,忽略23年Q1的不确定性影影响,尽可能地拿多点筹码。
2023年实体经济无论如何都是比2022年好的,这点是共识。这轮上涨除了“春季行情”稳增长板块发力外,更多是机构在金融股仓位配置过低,一些全仓新能源的机构沾沾自喜,自恃清高,机构超低配金融导致只能眼睁睁看着保险和银行反弹。最关键的是,地产不再是个负数贡献,且近期已经有数据显示回暖。银行,保险拉涨了这么多以后,昨日券商也被拉起来,做一个补涨的轮动了......
正中优配认为,既然券商都能来了,那有基本面回暖支撑的地产还会远吗?该来的都会来的,时间的问题罢了。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正中优配观点